第一百一十五章 锦衣亲军试百户 上_锦衣虎卫
笔趣阁 > 锦衣虎卫 > 第一百一十五章 锦衣亲军试百户 上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一百一十五章 锦衣亲军试百户 上

  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又称锦衣卫。

  前身是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又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

  十几年后,太祖皇帝裁撤亲军都尉府和仪鸾司,正式改置锦衣卫。

  经过一百五十余年的发展壮大,锦衣卫已经发展成了一支集侍卫、密探、刑讯等职能为一体的庞大军事特务机构,可不通过三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衙门直接逮捕、审讯,甚至是处决嫌犯。

  锦衣卫办理由皇帝亲自下令审理的钦案,下辖四大机构,内卫府、南北镇抚司和经历司,其中南北镇抚司下分设专门关押、审讯、以及处决嫌犯的诏狱大牢。

  主要官员全部由皇帝亲信的武将担任,设正三品都指挥使一人,全权负责锦衣卫上下大小事宜;从三品同知二人,协理锦衣卫事;四司分设正四品佥事四人,从四品镇抚四人;其下正五品千户,从五品副千户,正六品百户,以及从六品试百户等大小官员若干。

  其中千户及千户以上官职为定员,不能世袭或随意升迁,千户一下的官校非定员人数,锦衣卫立有功勋之臣,都可作为升迁封赏,因此在一个卫所中并不一定只有一个副千户,也可能有数量众多的百户、总旗。

  内卫府作为禁卫军中亲军里的亲军,定员四千人,随时护卫在皇帝身边,陪同出巡,如今的内卫府佥事就是陆苓和陆炳的父亲陆松。

  南北镇抚司分设七卫所,定员一万四千余人,可是在锦衣卫膨胀时期,两司所统辖的锦衣卫缇骑数量最高时达到六万之众,真可谓缇骑四出震天下。

  十四卫所,每卫所分置一省或数省辖区,百户监察州府,级级分散,遍布大明。

  经历司人数不多,可是却掌管着锦衣卫百五十年来所有的机密公文,所有大小锦衣卫的身份官凭也都保管在经历司中。

  锦衣猛如虎!

  可是在明太祖设立锦衣卫之初就立下祖制:

  “锦衣卫拿人,有驾帖发下,须从刑科批定,方敢行事,若科中遏止,即主上亦无如之何。”

  也就是说,锦衣卫在拿人之前持签印完整的驾帖,必须前往刑科“佥签”,在佥签时还需要持有奏章的原件以备勘合,锦衣卫凭刑科给事中佥签的驾帖前往拿人,一人一贴,不可一贴拿多人。

  缇骑前往地方州府拿人,为了防止假冒,驾帖上还需有地方官府的会签。

  六科不率属于任何衙门,分管六部的给事中又称六科给事中,全部由言官担任,虽只是正七品小官,却行走大内上书房与内阁之间,可直接向皇帝呈禀奏折,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六部事务,纠正各部所犯之错。

  如果刑科给事中不在驾帖上佥签,就连皇帝也没有办法。

  祖制在很多时候虽然只是摆设,可是百五十年来不管是谁执掌锦衣卫,都不敢违背,锦衣卫在拿人之前必须出示驾帖。

  这是对锦衣卫唯一的钳制,若圣上英明自然能够将锦衣卫关入笼枷之中,若圣上昏庸,朝廷无能,锦衣卫很容易失去控制,成为某些人争权夺利、铲除异己的工具。

  锦衣卫和东厂是大明的两把利刃,既可伤敌,也会伤己,其结果只在皇帝把它们交到谁人的手中!

  ……

  殷琥是在八月末得到朝廷颁布的封赏。

  那个时候他已经在京城里待了差不多二十天,身上带来的一百多铜钱就算不用支付住宿的费用也已经全部花光了,为了解决吃饭的问题,殷琥替人赶过马车,酒楼中跑过堂,甚至做过挑夫。

  虽然四川会馆愿意先给殷琥记着帐,等以后有了银子再支付,或者干脆提出来免了殷琥的食宿,可是殷琥不是一个轻易低头的人,宁愿靠自己的双手也不愿欠别人的人情。

  能够获得免费的住宿已经不错了,若再在会馆中白吃,那真成了混吃混喝的地痞无赖。

  就算是在富阳县中,殷琥也没有做出过这样的事情来。

  不要以为殷琥大小是个官员,做这样的事情如何地低贱,守在京城中的大小官员、有功名的书生几百甚至上千,其中很多人家境贫寒,就是等着能够候补到一个实缺,或者调任富庶之地为官,整日苦等在京城,短则十天半个月,长则数年,总有坐吃山空的时候。

  有关系的可以靠着同窗老乡接济度日,没有关系又没有银子,为了继续在京城坚持下去,最后只得放下身段,隐瞒身份从事各种行当。

  京城不比其他地方,拿不出身份勘合没人愿意聘用一个来历不明的人,因此很多官员都只能从事一些临时的活计,或者少有人愿意去做的活。

  殷琥能放得下脸面,手头上又有一把子的力气,一天下来也能赚到些铜钱,一日三餐足够了,有时还能买点酒肉到洛天雄的家中去喝上几杯,洛天雄也三天两头地跑到四川会馆找殷琥喝酒,日子倒也过得轻松。

  只是殷琥时常惦记着家里,总盼着封赏能早些下来。

  八月的最后一天,吏部考功清吏司拟定的封赏公文终于传递经过三司审阅,内阁披红,皇帝下诏后正式颁布执行。

  如今不是战时,如此大的功绩要审核清楚,颁布以后要让朝堂内外信服,确实需要不少的时间,二十几天还是在朱厚熜的亲自督促下各衙门提前审理相关文书奏折以后,特事特办下来,否者按照正常的程序,没有一两个月这件事情不会有任何消息。

  更何况其中还有人作梗,一旦都察院批驳,给事中言官上书质疑,原本一件板上钉钉的事情很可能被拖成多方相持不下,旷日持久的悬案。

  大明朝中后期民风开发,文人思想开放,在朝堂中的权利日益强大,因此才会出现多名不理朝政,一心只想玩乐的荒唐皇帝,内阁和众多大臣都已经把事情全都做了,到了皇帝那里也只不过是在圣旨或者玉玺上加盖印信而已,这样的事情何必皇帝亲自去做,宦官就可以代劳,皇帝闲得没事自然只能拜佛修道,甚至是当木匠。

  宦官们从皇帝的手中拿到了定夺朝政的权利,自然不愿意只当个盖戳的木偶,遇到比内阁大臣还要厉害的宦官,权利的天平自然又倾斜了。

  皇权弱化,朝堂关系繁琐,在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中实属罕见。

  朱厚熜是个绝顶聪明的人,登基之初就看到了大明朝政的利弊,三年来所做的全部事情都可以归结到一句话:

  “加强皇权!”

  殷琥如今只是个仕途的菜鸟,不懂也不可能知道这些朝廷的隐秘,他正在为等到的封赏而高兴。

  殷琥拿到锦衣卫北镇抚司从六品试百户的官凭文书,随着文书送来的还有白银百两和黄金五十两的赏银,这笔金银对殷琥来说无异于巨款,就算此时辞官还乡,也足够殷家老小安逸地生活一辈子。

  而封赏的六十亩良田,可不是随便指着一块土地,在上面画上一个圈以后它就是殷琥的了,土地的封赏需要吏部把公文转发到殷琥户籍所在的富阳县,由当地官员在无主的土地上丈量出来以后,才会交接给殷家的人。

  殷琥得知同样受了封赏的洛天雄马上要回到富阳县,只给自己留下了十两银子,其他的赏银全都转托洛天雄带回富阳的家中,并且拜托他把自己受封的好消息转告给在家中苦苦等候的家人,自己独自留在北京任职,待一切安顿下来以后再接众人入京。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请收藏本站:https://www.ytdfnx.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ytdfnx.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