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乡试(上)_姜琬的古代科举青云之路
笔趣阁 > 姜琬的古代科举青云之路 > 53.乡试(上)
字体:      护眼 关灯

53.乡试(上)

  不祸害死别人,她哪里甘心。

  一句话让四个少年都顿下脚步,姜琬最先反应过来,他上前拦住顾玠:“别去了,就当没听见。”

  “不行,传出去,街坊邻居会笑话顾家的。”顾玠为难地拧着眉目,“你们不要跟来,我一个人去瞧瞧好了。”

  “我陪你去吧。”姜琬不放心。

  郑景和秦真自觉是外人,不好参与,遂摆摆手:“有事叫人来喊我们啊。”他们也不知道能不能帮上忙。

  “好,谢了。”顾玠和姜琬匆匆去了吉氏住的院子,他们进去的时候,里面已经站着顾家大大小小七八口人,有哭的,有叫的,乱哄哄的,吵的人心烦。

  吉氏被安放在软床上,顾之仪和姜敏跪在她身边,不住地磕头请罪,态度真挚。

  “老太太没大碍,一时堵了气,你们顺着她就好。”请来的郎中给吉氏把完脉,连方药都没开,就直接拎起针灸盒子,要走人。

  “你的医术、医德呢?我娘刚从梁上救下来,你这就走了?”忽然,一个身穿绵绸长衫,面容和顾之仪有点相似的男子一把拽住郎中,语气很冲地道。

  “顾之远,你家老太太怎么回事,难道你不清楚?”郎中看不惯他的态度,直呼其名。

  他从前在朝廷做过御医的,告老回到地方后,地方刺史、大小官吏,哪一个请他瞧病不是客客气气的,何曾听过这样的话。

  顾之远被他娘娇养惯了,往常又有他兄长顾之仪罩着,在金陵城里,也算是横着走的,不说欺男霸女吧,也在能无赖名单上吊个车尾,一听郎中的话不顺耳,噌地跳了起来:“我清楚我还出诊金找你做什么,你一个行医的不好好给病人治病,你就不怕砸了招牌,以后喝西北风去。”

  “你……”郎中气的面皮通红,手抖着说不出话来。

  顾之仪赶紧上前道:“詹大夫,您别生气,来来来,看在我的面上,早些回去歇息吧。”

  要不是人家看在与他二十多年的交情上,才不会一请就来,给吉氏瞧病呢。

  詹郎中对顾家的事儿有所耳闻,也不生气,回头看见顾玠,幽深的眸忽而变了变,又对顾之远道:“老夫人的病,要想好的快一点儿的话,还是开两副药喝一喝吧。”

  “你倒是开呀。”顾之远横眉一挑,根本不承他的情。

  “不急,不急,待我先给老夫人行个针。”詹郎中笑吟吟地取出针灸盒子。

  吉氏一看他要给她瞧病了,装的更厉害了,一个劲儿地在那边哼哼,那股假惺惺,让下人都忍不住低声笑起来。

  姜琬在旁边看得一愣一愣的,他不知道这名姓詹的郎中要干什么,但总觉得他的态度突然转变,貌似哪里不对。

  事出反常即为妖啊。

  姜琬直勾勾地盯着他手中细长的银针,无端地,背上发冷。

  “好了好了,顾老夫人,再喝几碗汤药,我保证您药到病除,长命百岁。”行完针,詹郎中还是笑着道。

  不经意间,他还意味深长地瞥了顾玠一眼。詹郎中细微的眼神转换正好被姜琬捕捉到,这次,他浑身一紧。

  “多谢多谢。”给吉氏瞧完病,詹郎中取了诊金,慢悠慢悠地告辞出去。

  墨眸轻泛,姜琬倏地回过神来。

  詹郎中一定对吉氏做了手脚。

  他首先想到了“谋杀”这两个字,可转念一想,不对不对,吉氏还没死啊,看她的样子好像很舒坦,一点儿都不像中毒或者有哪里不舒服的样子。

  “回屋去吧,等你我二人考中了,得好好去谢谢詹大夫。”顾玠拉了他一把,用只有二个人才听得见的声音道。

  姜琬:“……”

  这话里有内涵。

  莫非……詹郎中顾之仪专门请来制服吉氏的。

  等他们出了吉氏的院子,顾玠才解释道:“方才我见詹大夫在我祖母的然骨穴、关元穴、睡眠穴处各行了一针,又见他药方中添加有令人深睡的药材,她大抵要嗜睡几日了。”

  姜琬松了口气:“原来是这样。”

  还好,还好,没有他以为的复杂。

  ……只是他不大相信,中医真的有那么神奇吗?真能扎几针,喝几碗汤药就能让人陷入嗜睡状态,抑或葛郎中的药中,还有顾玠瞧不出来的神秘的药草?

  “嗯。若科举不成,学个医术倒是可保这辈子吃穿不愁的。”忽然那么一瞬间,他对中医来了极浓厚的兴趣。

  “不光你这么想,连我都是这样以为的,我早就想拜葛先生为师,可惜他不收徒,好不可惜。”顾玠遗憾地道。

  姜琬没说话,不知想什么去了。殊不知,这一次的见识,足足改变了他中年以后的日常,这是后话了。

  后半夜果然安生了,接下来一连几日,听说吉氏食欲大增,好吃嗜睡,注意力全集中到这上面去了,再没找过顾之仪夫妇的麻烦。

  闲暇之际,姜琬好佩服那位詹姓郎中的手段,更佩服他的品德,顾之仪找他来,显然事先没有商量要整一整吉氏的,而是他看到顾玠之后,知道少年大考在即,突然生出这种想法的,于吉氏无害,不过让她长点儿肉罢了。

  但对顾玠和姜琬,还他们个清静的备考环境,可谓莫大的善心了。

  绝妙!

  不知不觉就到了乡试这天。

  暮春的天气很怡人,很早,他和顾玠换了新衣裳,由家仆陪着,坐着轿子去了金陵的贡院。

  他们到的时候,天才蒙蒙亮,许多外地过来赶考的穷酸秀才们,住不起客栈的,都在贡院外面的石阶上打地铺,鼾声此起彼伏,同时,也时不时传出不太好闻的味道,惹的生性洁癖的贵家公子嫌弃地掩住口鼻,飞快挤到前面去了。

  “顾兄、姜兄,我和秦兄静候佳音。”送到地方,郑景拍拍二人的肩头,说几句吉利的话,就离开了。

  姜琬点点头,正要入场,忽然被维持考场秩序的童仆们给拦住了:“考官尚未入场,你等稍候。”

  “哦。”他们赶快闪到一旁,就见远处灯光挑起,两顶小轿徐徐而来。

  姜琬想,那里面坐着的,大约就是考官了。

  他知道,在南朝,乡试由中央直接派大员主持,按照惯例是两人,一个正主考,一个副主考,这二人的人选,必须是经由翰林院出身的科甲人员,熟谙八股文章诗赋策论之类的,才有资格被钦派。

  而一旦他们被点了考官,从出京到地方,所到之处,轿子、驿站、寓所门前都要张贴“回避”二字,不能随便见客,到了地方,连地方官员都不能见,也不允许书信往来,以防暗通关节,勾连做出舞弊的事情来。

  除了正、副主考官以外,还要选出地方的进士举人出身的府、州、县官,叫做同考官,亦称“房官”,入闱之后,他们一起进入考场,不过是住在“内帘”,大约是贡院后面的专门的地方,是专管试题和阅卷的,他们不能接触主考官,亦不能同不相干的人交流,一步一步都设定防止作弊,可谓非常严密了。

  这么看来,古代的科举考试在公正方面,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进场啦——”又等了大约半个时辰不到,天光渐亮之际,应试的秀才、监生们,才被允许进场。

  入场的程序和之前的科考是一样的,取号、搜身,入号,井井有序,不忙不乱。

  姜琬进去后,瞧着手中的号,默默祈祷,希望这次也是个好位置,离那恭桶的地方远点,再远点……

  好,很好。

  找到自己的位子时,姜琬差一点儿跪下来感谢天地,这次,他依然是前头很好的位子,望着距离,就算夜里,也应该不会被便溺味儿熏的睡不着觉。

  姜琬精神抖擞地坐下去,再检查一遍考篮,把要用的东西搁在最外面,然后闭目养神。

  流程上,乡试一共考三场,三天两夜,考生需在号舍里过两个晚上,和之前的县试一样,他经历过的。

  在这三场考试中,头场考八股文,第二场考策论,最后诗赋、经义,大框架是死死板板的,多少年不变。

  清一代考科举屡次不中的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借王冕之口控诉科举:“这个法却定得不好,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不过姜琬倒觉得这个法子,对于他这个穿越过去不久的人来说,挺好的,只要死死记住科举文章、诗赋的框架,然后拿东西往里面塞就行了,若要是真的灵活起来,他自认为古代土著的智慧和见识,分分钟可能秒杀了他。

  这和他上辈子对古人的看法有些不一样。

  请收藏本站:https://www.ytdfnx.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ytdfnx.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